您的位置:重庆汽车网 > 新闻 > 本地资讯 > 正文

“中国人就像兄弟一样”(域外听风)

2018-05-29 09:40:27来源:人民日报

一个个文化的连接点,让中非人民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”,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

近日,在亚吉铁路火车上,几位埃塞俄比亚乘客拿出特产食品“英吉拉”,热情招呼车上的中国记者一起分享,并用手抓了一大把,送到我们手上。原来,这是当地招待朋友很高的礼节。“中国人就像兄弟一样”,事后列车员复述了非洲乘客对我们的评价,这让人感到既温暖,又亲切。

相隔千山万水,但交往如邻里般密切,中非人民间的“亲密无间”,和文化内质相近、民心相通有很大关系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,非洲传统文化中的乌班图思想,也有“我的存在是因为大家的存在”;中国社会伦理中,孝、义是很重要的关键词,非洲人则普遍重视家庭关系,“如果一个男人头上顶着水罐,他的兄弟渴不着”。正是这一个个文化的连接点,让中非人民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”,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。

除此之外,随着中非经贸往来日益密切,越来越多的优质中国文化产品,也正逐渐改变着一些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固有印象。比如,东非很多国家的老百姓,非常喜欢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《青年医生》等中国电视剧。在他们看来,中国现代都市生活非常有魅力,有些观众还会参照电视剧里的家庭装潢进行装修。从学习中文,到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资料,在一些非洲朋友看来,只有到中国,才能找到发展的秘密,“这对非洲的未来至关重要”。走进非洲的中国文化,事实上已经成为非洲人民了解中国、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。

正如树苗的培育,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,文化的深入交流,也需要点滴经营与积累。有参加“万村通”卫星数字电视项目的工作人员回忆,在非洲部分偏远地区,刚到村口,便有一大群孩子跟着,看着他们安好卫星电视,放出中国动画片;离开村子时,孩子们会追到村口,关心地问什么时候再来。而在卢旺达的一家中国企业家投资的纺织厂,当地工人看到中国记者,会以“我叫上海”“我叫美丽”等简单句式,自豪地说出自己的中国名字。可见,一国文化只有真正走入当地社区,为更多普通人所知晓,才有可能消除心理隔膜,进一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。

文明交流互鉴没有国界,文化总是在交流融合中发展壮大。正如有学者所言,中非文化的交流,“不仅可以将非洲带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体系当中,也将使中国人以一种更加全球性的眼光看待世界”。南非国家电视台曾推出一档中国旅游的真人秀节目,那一时段的收视率几乎翻了一倍;而非洲的音乐、舞蹈,近年来也为不少中国年轻人学习和喜爱。相信,只要找准公众的兴趣点,让中非丰富的文化资源“流动”起来,双方之间的互动必将越来越频繁。

站在山坡之上,背后是一座非洲城市,字正腔圆地唱出一首首中文歌曲……在非洲一个视频网站上,一位经常翻唱中国流行歌曲的非洲朋友,录制的视频总是能得到网友的点赞和热评。这似乎是对中非关系的隐喻。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,携手并进、共同努力,我们定能让更多文化交流成果惠及中非人民,让世代友好的理念深植于中非人民的心中。(李志伟)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5月29日 05 版)

本文相关推荐